自由泳专业选手新的划水技术
自由泳的速度的提升不外乎提高动力和减少阻力两个方向。减少阻力主要是提升身体流线型和平衡,提高动力主要是改进划水与打腿技术。
身体流线型除了尽量拉长身体,改进身体游进姿态以减少正面对水面积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,只好去研究外挂了,比如鲨鱼皮泳衣,浮力泳衣等。
可以看到,虽然减少阻力对提升游泳速度的贡献效果更高,但受限较多,相对来说,提高动力的可能性更多一些。因此,新的游泳技术多在改进划水与打腿技术,EVF技术属于划水技术改进的部分。
1、EVF技术的概念和要求
EVF技术是尽早垂直前臂技术。E是early,V是verticle,F是forearm。具体动作是手臂在入水后,开始抱水时提前让小臂垂直于池底,增加抱水效果。此时,大臂尽量保持前伸不变,小臂向后垂直抱水。
EVF技术要求小臂和肩膀要强壮有力。可以在陆地上平伸出手臂,尝试大臂不动,垂直小臂,别说用劲,单单是将小臂垂直耷拉着,都可以明显感觉到肩膀与肘部受力,这个感觉表明,EVF对手臂力量与肩膀的灵活性要求较高。
2、EVF技术动作的过程
在实际完成这个动作时,如果直接将小臂掉下来,或者往回拉,虽然也可以形成EVF的姿态,但非常别扭,也容易受伤。事实上,小臂从入水时的平行于水面到垂直于池底,这个过程由小臂内旋并带动大臂内旋,手臂肌肉会自然拧紧,同时产生高肘姿态,完成小臂尽早垂直于池底的动作。
此外,在做EVF技术动作时,尝试与身体侧转的配合,可以增加动作的舒适度并提高推水效果。
EVF技术对手臂力量与肩膀柔韧性要求很高,初学游泳者不应过早地学习模仿,容易造成肘关节和肩关节扭伤,在做尝试时切忌不要用力,可以只做做动作样子,以手臂自然舒适为前提,有个感性体验就可以了。
3、对EVF技术作另一个角度的分析
经常地,一些游泳理论的创新和改进不是孤立的,往往伴随着好几种配套技术的出现。比如之前说到的S划水,就同时有大拇指领先入水和延长划水路线的理论支撑。同样,EVF技术也不是孤立出现的。
近体划水理论非常重要,在推水力量不变的情况下,推水手臂离身体越近,推水效果越好,当然推水手臂不能跑到身体下方。这个很好理解,想一下做俯卧撑时两只手掌的距离,太宽太窄都很费劲,与肩同宽是最容易撑起来的。
近体划水理论,再加上手腕提前倾斜技术,EVF技术,这时,站在手臂整个划水过程看,划水过程由原来的“入水-抱水-推水-出水”变成了“入水-推水-出水”。这和快速划船桨类似,速度起来之后,很难分清抱水与推水的区别。
所以,可以这样理解EVF技术,EVF技术是对推水技术的发展。现在的推水过程是入水后就推水,先是手掌推水,接着是小臂推水,最后是大臂推水,大大增加了推水时间和距离,提高了推水效果。
为了找到小臂与大臂的推水感觉,可以握紧拳头游泳,放缓动作去感受对水推水的感觉。